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
那它就不是蠢方法。
要想成为厉害的人,你并非要像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些家伙一样,事事都做到完美。
恰恰相反,你应该学习的,是他们面临困境时的秘密武器:
“胶带纸思维”。
这个听起来有点儿奇怪的思维方式,看起来笨拙、临时、凑合,但是非常管用。
而且,“胶带纸思维”真的就像胶带纸一样,拿来就能用,看起来简单,却能解决大问题。
正如传说中的《美国士兵守则》第二条所说:
“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一个蠢方法。”
胶带纸思维不仅能解决难题,走出困境,还能帮助你创造成功的奇迹。
本文要讲的是:
每个人都能像聪明人那样,掌握这种最厉害的笨办法–胶带纸思维。
最厉害的人,
也会用笨办法。
厉害的人也会用笨办法吗?
没错,即使是乔布斯这样以完美著称的人,在第一代iPhone的产品发布会上,也是靠用胶带纸思维逃离险境的。
直到发布会前夜,用于演示的手机还总出问题,要么断网,要么打不通电话,甚至无故关机。
后来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就是要求让乔布斯按照一个特定的操作顺序演示,比方说先发个邮件,再上网,要是顺序反了,就会死机。
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麻烦是网络信号。
于是,他们在现场放了一个移动信号塔,以保证乔布斯有足够信号来打电话。
不光如此,工程师团队还干了件事儿:
“为了安全起见,工程师将所有演示机的屏幕上的信号强度条全部写死,都是5格信号满格,管他真假。”
你看,这不就是胶带纸思维吗?
追求完美主义的乔布斯都敢用“胶带纸”,你怕什么?
随手能用的东西,
比很厉害但不顺手的好100倍。
“胶带纸思维”的灵感,来自《火星救援》。
太空面罩裂了,拿胶带纸糊上;
栖息舱炸了,也拿胶带纸来补;
后来用帆布罩着敞篷的返回舱升空,也是胶带纸思维的运用。
以快制胜,
抓住窗口期,获得反馈。
“胶带纸思维“的原理之一,是以快制胜。
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正处于智能手机的关键窗口期,稍纵即逝。
即使是不断追求完美的乔布斯,也不得不抓住这个窗口期,哪怕样机还不完善,哪怕不得不使用“胶带纸思维”。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做事、做生意的关键,是快速获得反馈,形成网络效应。
这个时候,追求速度的胶带纸思维,要比追求效率和完美更重要。
微信的诞生,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张小龙是半夜给马化腾发了条消息,提及打造一款为智能手机准备的社交软件。
马化腾迅速作出决策。张小龙组建了一个10人团队,在两个月内开发出微信。
16个月后,微信迎来了第1亿位用户。又过了6个月,它的用户数量已增长到2亿。时至今日,月活跃用户超过了12亿。
最早版本的微信很简单粗糙,然而不争最快,就没有活路。
假如你在微信的“胶带纸”时代买10万块钱的腾讯股票,现在大约值200多万。
从目标倒推路径,
不在乎眼前的“可能性”。
“胶带纸思维“的原理之二,是从目标倒推路径,找到关键节点。
2013年,今日头条正在找出路,决定尝试一下“个性化推荐信息流广告”。
说起做个性化推荐引擎,今日头条当时可谓是什么都没有。
一没“基因”,二没能力。
创始人说,推荐引擎我们不会,但可以学啊。
问题是:连广告客户也没有。
接下来,就是“胶带纸思维“大展身手的时候:
1、没有客户,找到国美的一家店来验证广告效果;
2、没有广告系统,在信息流直接编码,把广告的素材数据和地理位置范围投放硬编码写到了业务代码里面。
3、设计闭环,刷到广告,点收藏,到店里买满200元东西就送食用油。
4、开始设定推荐半径为3公里,结果没人去。怎么办?把半径扩大到10公里,有十几个用户。然后再扩大。
5、总算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定向闭环LBS广告。
你看,是不是很笨、很低效、很临时?
对于这家初创公司而言,重点不是用“胶带纸思维“实现了他们的第一个信息流个性化推荐广告,而是他们认定:
只有做个性化推荐引擎,才能实现商业模式的根本突破。
有了目标,再倒推路径,找到关键节点,定义关键任务。
也就是说:知道“要做什么”,比知道“如何做”更重要。
这大概也能解释当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局面:
为什么外行出身的造车新势力,目前比资深的汽车巨头更厉害?
因为:造车新势力更明白“要做什么”。
根据目标倒推路径,就能够知道,哪些节点可以绕开。哪些非拿下不可。
如果这个时候,发现非拿下不可的节点“可能性”不完备,该怎么办?
拿出胶带纸,先粘上再说。
从目标倒推路径,并非是说要一步步把什么都规划好,而是指要对行业有深刻的洞见。
大胆使用“一次性”手段,
回头再想“大规模重复”。
“胶带纸思维“的原理之三,是:先用一次性手段,回头再看是否需要重复化。
“民宿平台”爱彼迎,在创业之初看起来是件毫无希望的事情。
那时,他们没多少客户。创始人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
照片好看的房间好租。
于是他们马上亲自动手,去找朋友借来相机,一个个敲开所有房东的门,拍下照片。
看起来这是很不靠谱的事情,难道创始人要去干这种低级的、一次性的事情?
记得我有一次去“得到”的办公室,发现有个人躺在公共区域的沙发上睡觉,估计是加班很晚的缘故。过了一小会儿,那人起来,心事重重地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一看,那人是罗胖。
罗胖的“每天60秒”,也有点儿像“胶带纸”,看起来简单,工作量极大。他自己接受采访时也说:这事儿太不可持续了。
爱彼迎创始人对房屋拍照“亲测有效”之后,再开始外包。
随着业务发展,“一次性手段”开始“大规模重复”,爱彼迎建立了自动化系统管理来自全球的摄影师队伍。
罗胖的“每天60秒”一直坚持着,可是他的个人IP和生产方式,却通过平台化的方式复制开来。
面对关键问题,胶带纸思维主张:
不要害怕使用一次性手段。
回头再看是否需要大规模重复。
爱彼迎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的秘密是:
“对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直到做不下去,然后实现自动化。”
有什么就用什么,
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
什么是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大科学家费曼给出的答案是:
任何管用的方法。
胶带纸思维告诉我们:
遇到关键问题,立即解决;
如果不会,马上去学;
根据目标倒推,要么绕过去,要么攻进去;
如果条件不成熟,就有什么用什么。
我们来看看航天巨头SpaceX的胶带纸思维。
火箭领域竞争的关键,是每千克载荷的发射价格。
为此,SpaceX打出自己的王牌:便宜好用。
为了实现“简单、可靠、低成本”,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在管理和技术上都运用了胶带纸思维。
这里的胶带纸思维,不止是指临时应急的解决办法,也不是一代演示iPhone上假的满格手机信号。
在保证高可靠性的前提下,SpaceX公司会放弃成本高昂的航天级硬件,转而采用价廉物美的普通用品。比方说:
用更便宜更舒适的赛车安全带,替代专门定制的航天员专用安全带等。
SpaceX龙飞船主控系统的芯片组,仅用了2.6万人民币,传统方式需要1.4亿,成本相差5384倍。
除了用便宜好用的东西替代,更需要科学思维与工程手段。
例如,“猎鹰”系列火箭梅林发动机应用“简单即可靠”的新理念,将结构设计得非常简单,以消除复杂结构带来的不稳定隐患。
光简单还不行,梅林发动机具备推力补偿技术,能在大范围内调整推力。
2012年10月,“猎鹰”9火箭发射“龙”飞船向国际空间运送货物时,第一级的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停机,其他8台发动机立即自动补偿了推力损失,最终成功将“龙”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上述案例来自网络。)
再说回电影《火星救援》。
男主角打算种土豆的时候,还没想明白怎么样弄到足够的水,算来算去都觉得不靠谱。
我实在是受够了不停地推算,与其颠来倒去地琢磨怎么弄到那250升水,还不如干点实际的。就算它们现在既干燥又没用,我还是得想办法把这么一大坨土弄进栖息舱。
没错,反正只有种土豆才能活命,先把想明白的事情做掉,其它的一步步来。
航天事业,科技突破,往往都是要去实现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
不怕弄脏双手,
在混乱中快速进步。
胶带纸思维,对于中国孩子而言,尤其重要。
在教育的范畴里,胶带纸思维的反义词,是一百分思维。
胶带纸思维,鼓励孩子大胆犯错,不要惧怕混乱。
因为现实世界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明确的ABCD选项。
我女儿喜欢做糕点,经常把厨房弄得一塌糊涂,而且特别浪费原材料,家里人看着有点儿心疼有点儿烦。
我却积极鼓励。你看,要做糕点,就需要上网研究配方,要去超市采购各种原料,要做各种尝试,要经受失败,这是多么好的体验啊。
看起来浪费了不少材料,可是对比起各种昂贵的培训班儿,便宜多了。
而且,只有在这种亲自动手的混乱局面下,孩子才能真正学到胶带纸思维。
有时候,女儿从烤箱里拿出来的作品不够成功,我也会尝一下,说:还不错呢。
倒不是给她灌鸡汤,而是想让她知道: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
不怕弄脏双手,不必在乎脸面,才能在混乱中解决问题,快速进步。
这就是胶带纸思维的真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孤独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