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我先生

我眼中的寻我(21)盘整区域 -- 不是被市场震死的、而是被自己吓死的

盘整的行情,几乎是所有的单边行情后的跟屁虫(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还存在V字型反转行情。其实,V字型反转行情就是形成后续更大级别的盘整区域) -- 这样的盘整行情也是几乎所有的交易者所头痛的行情(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不是所有的交易者都会头痛,有的人已经有了有效的应对策略)。

 

由此,人的心理在还没有操作时已经存在潜在的恐慌和犹疑了、在操作中这样的恐慌和犹疑又变成了无所适从和纠结 -- 要么上上下下地不断止损以至于亏损累累;要么吓得早早离场。【这一切,都违背了“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这一在市场里唯一获得总账盈利的准则。】

我眼中的寻我(19)交易中所必须具有的全局观 ​

时间段,不是指自然时间(即以周、日、小时、分钟等计算的时间),而是指K线数量。一根日K线,可以换算成4根小时K线、8根30分钟K线、16根15分钟K线、48根5分钟K线、240根1分钟K线……,一天的交易时间比1分钟的交易时间长许多,但是,以K线数量计的时间段,240分钟和4小时比较,前者要长许多许多 -- 因为240根K线当然大大大于1根K线的数量。

之所以要这样来计算时间段,是因为各操作级别走势的相似性。由此,只需要观察、统计较小的操作级别的走势,比如说100,000根1分钟的K线,就相当于研究了100,000/250=400年的日K线走势 -- 但是,全世界的股市历史总计也只有400年多一点,而真正有技术分析的历史只有100多年,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知道400年的操作概率呢?

我眼中的寻我(18)如何向高手学习?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结果。某某人大盈利了,某某人亏损了。这些人的盈亏究竟是怎么过来的,不是局内人是一点也不清楚的。作为学习者,评判高手的标准和社会的标准应该不同,我们不仅要看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自2010年8月以来学习交易的一点思考

       喜欢交易这条孤独的路

 

       走入社会后,我逐渐发现自己这种不善交际的性格很难让自己完全融入身边的社会,比如我做快递员时公司提供住宿,但是我还是自己在外面租房子,我喜欢独处。所以我需要一个不需要太注重交际的“职业”,大部分人都需要通过像公司、政府等一些具有等级的组织,一步步向上爬,来实现名利双收,可是这条路对我来说不适合。

我眼中的寻我(16)把形式无比复杂的交易--看到骨子里

 关于金融证券交易,我们人类可以说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事实上,我们已经说了许许多多。

 

交易,在我的心目中,仅仅是下列的简单事实:

 

【用一个可以接受的“可能的”亏损,去尝试(交)遇到(易)一波“可能的”较大波动的行情--盈利;或者遇不到(易)这样的波动行情--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