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便记录自己的生活。

有工行卡的朋友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渤商所开户事宜

    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官网看到,想开户的朋友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办理渤商所开户事宜了。前提是大家的工行卡已经开通了网银。

 

记得我10年开户的时候必须找个渤商所的代理商,到他们的办公现场去办理,费时费力。现在好多了,渤商所开通了网上开户的服务,这样的话,大家开户就不受地域的限制了。

 

科技的发展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现在缴纳电话费也是通过网络缴纳,买火车票、地址汇款、银行转账、购买基金等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银行在家里办理,根本不用外出办理。现在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浅谈投机交易中的胜率、盈亏比、交易频率

今天在一个名叫火线论坛的网站上看到一篇名为《浅谈胜率、盈亏比、交易频率》的帖子,我认为这个帖子讨论的问题非常有意义,尤其是打算今后有交易为生打算的人更是意义重大。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交易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投机本身就是一个低胜算的游戏?

在交易中,我们每笔交易都会涉及到“胜率”问题。交易是为了赚钱,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就不应该交易。每笔交易一旦完成只会有两个结果:赔钱和赚钱。这些应该是交易的常识吧。我本人非常赞同日本炒手林辉太郎先生对交易胜算的观点:长期来看,投机市场不存在胜算概率高于50%的方法。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意味着投机本身就是一个低胜算的游戏。也就是说:我们平均交易10次,其中盈利的次数一般都会低于5次。

我想很多人不同意上面的观点,不愿意面对这个残酷的数字。在实际操作中胜率虽然难以量化,但是上面的积极思考对投机交易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盈亏比的交易机会有多少?

联系上面的思路,如果“投机本身就是一个低胜算的游戏”这个观点成立的话,那么寻找高盈亏比的交易机会就成了决定我们未来能否长久生存的关键问题了。盈亏比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盈亏比的交易机会有多少呢?

交易频率如何把握?

在我曾经的交易记录中,有好几个月份的佣金支出都比转让亏损要多。这都是频繁交易惹的祸。在现实交易中,不论哪个投机市场(股票、期货、外汇等),每天真正可以让我们赚钱的机会非常少,所以频繁交易很多时候都是在为经纪商做贡献,对我们自己无益(当然也有不少以返佣为目的的炒手喜欢这样做)。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交易频率尽量减少,把握少量高胜算的交易机会才是正途。

所以在现实中,那些以获取返佣为目的的短线炒手往往会选择“高频率、低盈亏比、适中的胜算”来交易,其目的是在尽量少亏损甚至不亏损的前提下做出足够大的交易量;而大部分中长线的交易者往往会选择“低频率、高盈亏比、适中的胜算”来交易,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净利润。

其实上面的三个数据中,唯一我们可以准确掌控的就是交易频率,至于交易胜算和盈亏比则是因人而异,其中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今后会花点时间了解一下埃德加·E·彼得斯和他的书籍

刚刚在一个网页看到了一个名叫埃德加·E·彼得斯的人,从百度百科中了解到,这个人对投资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他提出的分形市场假说让我感觉很新鲜。

对于分形市场假说和混沌方面我了解的非常少,而埃德加·E·彼得斯的基本著作(《复杂性、风险与金融市场》、《分形市场分析》、1996年出版《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对这些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会尽快把他的著作中文版都买回来好好阅读以下。

i美股主编梁剑先生混淆了赌博和投机之间的区别

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一篇名为《i美股主编梁剑:美股4年经验和教训》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简单介绍了作者的美股投资经历,尤其是失败的经历。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蒙昧时代的教训前面已经谈了,就是无论盈亏都是糊涂的,实质也是赌博投机。投机通常从小额开始,偶尔赚到甜头后,盲目自信,加大赌注,最后全输掉。

很显然,梁剑先生认为投机就是完全依靠运气的赌博行为。

我本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2010年开始接触投机交易至今,我读过一些关于投机交易的书籍,也亲自交易实践过。在我的所见所闻中,我可以深深的感觉到:人世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把赌博和投机混为一谈

尽管如此,在芸芸众生中也不乏少数头脑清醒的智者。给我印象最深的投机炒手是日本的林辉太郎先生,他的著作《期货市场的交易技术》让我印象深刻。我第一次知道了“技术分析”和“交易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通过他的书籍让我知道,投机是一门极其讲究策略的行为(比如如何建仓,资金如何管理等),若操作得当,完全可以以此为生,他和完全依赖运气的赌博完全不同。这个看似就是常识的观点却不被大众接受。

在现实中,大众极其容易被主流媒体所宣传的思想所感染,能够保持内心平静去独立思考的人太少了。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独立思考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

鲁晨光先生和他的《投资组合的熵理论和信息价值--兼析股票期货等风险控制》

      我对鲁晨光先生的认识是从他的《股市幸存者如是说》开始的。记不清去年什么时候在网络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股市幸存者如是说》这本书籍,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作者鲁晨光先生对投资组合理论有很深的研究,他在15年前就写了一本名为《投资组合的熵理论和信息价值--兼析股票期货等风险控制》的书籍。


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助教欧文•卡恩给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我很早就知道了巴菲特,后来通过巴菲特我知道了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但是此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欧文•卡恩这个陌生的名字。今天在华尔街中文站看到了关于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的助教欧文•卡恩的文章,今天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但是这个107岁的老人给投资者的几点建议让我耳目一新。

1,             时刻关注不确定性报道中没有太具体说明欧文•卡恩如何表现出关注“不确定性”的。但是我我本人非常赞同这个报道作者的看法----“这种特质视为智力领域探索与发现的关键要素。”如果大家读读哲学家波普尔的书籍就容易理解这个了。

2,             能够抵御赚取快钱诱惑报道中的有这样一句话:“卡恩说,他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其抵御赚取快钱诱惑的能力。在大多数时候,格雷厄姆对这种快进快出的赚钱方式都不为所动。除非他认为这笔投资的赚钱几率要大大高于亏损几率,否则他不会下手。  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做到的几乎都不是一般人

3,             不要借钱投资。杠杠交易很危险,负债投资也很危险。借钱投资很难保持一个良好的投资心态,发生亏损的几率往往更大。我本人有深刻感触。所以我非常赞同这一点。

4,             严于律己。   这点毋庸置疑。  人的本性是散漫的。可是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其他行业的成功者也一样),严于律己的品质就必不可少。成功的投资纪律很多地方都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如果投资者过于散漫,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虽然这个老人没有提到具体的交易技巧,但是我感觉这几点对投资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了。

刚刚从当当买了一本《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这本书,在博友thristan的留言中我才第一次听说,刚刚在当当网下单买了一本,所有费用不到20元。

说实话,我很少买中国人写的关于投资的书籍,我有印象的有:李驰、曹仁超、胡立阳。

在《为什么干投机这行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短文中,博友thristan留言提到了上面这本书。

从一些网友的留言中可以看出来,大家对这个书籍的评价不错,所以我就买了一本。希望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新鲜的东西。


这个博客让我有机会认识到天南海北的朋友,而每一次思想碰撞出的火花都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建议那些喜欢思考问题、喜欢码字的朋友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博客,长期积累的知识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说不定还会泽及后人。

您了解复利的巨大威力吗?

在一篇博文中看到曾经欧洲的金融统治者罗思柴尔德的一些话,我感觉这些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罗思柴尔德这句话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但我知道第八大奇迹是复利。”如果你今年才25岁,一分钱也没有,但是,在看我这篇文章的读者,一般来说,只要稍微省点儿,每年存个1.8万元,也就是每月存个1500元,应该不算太难,第一年存1.8万,第二年再存1.8万,第三年再存1.8万……,如此坚持不懈,存下来的钱全都用于投资。如果年收益率是10%,你25年后(50岁时)将拥有187万元,35年后(60岁时)将拥有492万元;如果年收益率是20%50岁将拥有878万元,60岁将拥有5482万元。你退休时就不用担心养老金的不足了”。

    上面的话虽然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

    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投资意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资产在时间的隧道中不断增值。在我成年之前,我对投资知之甚少,对投资感兴趣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在我成长的环境中,很难接触到关于投资的知识,我的父母、亲戚、朋友中对投资感兴趣的几乎没有。今天我对投机交易感兴趣也纯粹是偶然的因素。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业社会,金钱必不可少,它是我们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基本保证。估计很多人的父母都会告诉他的子女:金钱是多么重要。但是又有多少父母告诉过自己的子女:复利的巨大威力呢?

为什么干投机这行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

前段时间买了一本关于投机的书籍,今天下班后来看了几页,其中作者提到的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为什么干投机这行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
 
 

我打算将来交易为生,目前正在为此而努力。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有点恐惧,我在想:自己怎样才能不沦入绝大部分失败者的行列

 

 

今后我会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我敢说那些绝大部分的失败者肯定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严肃的问题。

长期性、慢增长应该是复利致富的两大关键点

   初次接触“复利”的朋友往往会被它的巨大威力所折服,但是在现实中为什么极少有人像这样致富发家呢?我最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就把自己的一点个人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长期性

先谈谈大家都熟知的李嘉诚、李兆基和美国的巴菲特、索罗斯吧。他们四人都是超级富豪,只是发家的方式有所不同。李嘉诚、巴菲特早期主要是经营实业,而李兆基和索罗斯似乎更具投机天赋。他们目前都还健在,虽然他们都已经高龄,但是并没有完全退出。他们的造富时间都在50年以上。

李嘉诚

索罗斯

巴菲特李兆基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创造个人财富的时间都非常之长。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大家往往关注这些巨富的个人财富数字,而忽视了他们创造财富的漫长经历以及背后的艰辛付出。

慢增长

慢增长在这几个人的创富过程中体现的并不明显,但是从众多富有人的创富过程来看,财富慢增长是个人积累财富的主要特点之一。

以投机交易为例,那些幻想短时间暴富的人往往会重仓式的频繁交易,而这点恰恰是投机交易的大忌,在投机上栽跟头的炒手几乎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可惜市场残酷无情,不会再给他重头再来的机会;反之,那些有长远规划的投机者往往会通过分步建仓、资金管理来降低风险,扩大收益。虽然我没有看过索罗斯先生的交易记录,但是我敢肯定的说他平时肯定不会进行“重仓式的频繁交易”。

记得在之前写过一篇《真正做事的人往往会着眼长远、扎实地持续前进》短文,美团网王兴有这样一句话:“20103月我开始做这个事情,就相信这是一个长远来看市场非常大的事情,但最终你要成为胜者的话,就必须能够很扎实地持续前进, 而不是一惊一乍的,一会儿很猛,一会儿完全歇着。这是一场马拉松。”在《可以持久去做的事业往往不会发展太快》一文中,人人网CEO陈一舟有句话大意是“可以持久去做的事业往往不会发展太快”。博友左岸读书的留言也很精辟:“慢而积累,长而宽厚,才能做到大多人所不能之深度。 可见,慢增长是事物成长的主要方式。

长期性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人来说绝对是种折磨,慢增长对于那些幻想短时间暴富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无情的打击。在现实中,能够着眼长远、不断完善自己专注事情的人少之又少,而这样做的人往往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多少有所成就,获得了他们应该得到的名声和利益。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见解,欢迎大家指正。

另外土狼妹妹想告诉大家,今后关于指数基金的知识会发布到刚刚上线的指数基金博客中,土狼妹妹博客将专注于投机交易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博客内容的专一性。

世界末日不会告诉我们它会那一天到来

世界末日会是哪一天呢?


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

世界上真的存在可以预知未来的先知吗?估计很多人真的相信,但是我自己却不信这一套。

在我看来,在“世界末日”这个问题上,我们讨论的核心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在我了解的一些哲学家中,我认为波普尔的观点非常有意义。对投资理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波普尔的相关书籍,我相信他的观点绝对让您耳目一新。

我很佩服那些做事情有长远规划的组织和个人。在一些资料上看到,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是一个非常重视长远规划的人。杰夫·贝索斯出资建造的“万年钟”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和那些只注重眼前的人相比,杰夫·贝索斯很明显更善于把握未来。

世界末日会是哪一天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一天终究会到来。在世界末日面前,一切(过去、名利、爱情)都变得毫无意义。如果现在就为这个担忧的话,那就有点庸人自扰了。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滚动至顶部